欢迎访问塔城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
phone 服务热线:0901-6689015

中试: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关键密码

政策来源:塔城地区企业营商环境综合服务中心
政策级别:
政策类型:
解读类型:科技创新政策
发布时间:2025-08-26 10:34:22
浏览量:115 次
图片

  在科技创新中,有一个关键环节常被提及,却又容易被忽视,它就是中试。这个连接实验室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 “中间站”,正成为决定科技成果能否成功 “着陆” 的核心密码。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的表态,更是为我们揭开了中试平台在产业创新中的关键地位:工信部已储备 2400 家中试平台,遴选 241 家重点培育,目标年底打造 5 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。这一系列动作,足以说明中试正从幕后走向台前,成为激活科技成果转化的 “新引擎”。
一、中试是什么?科技创新的 “中间站”
简单说,中试是实验室样品到产业化生产的 “过渡性试验” ,也叫 “半工业试验”。打个比方:实验室研发出的新技术、新产品,就像 “理论上能跑的赛车”,但能不能真正在市场的 “赛道” 上量产、耐用、盈利?中试就是那个 “试驾场”—— 验证工艺是否成熟、产品性能是否可靠、生产流程是否能规模化复制,甚至算清楚 “投多少钱、赚多少钱” 的经济账。
更直白点:中试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
✅ 样品→产品:实验室做出的 “样品”,能不能稳定、批量生产成 “商品”?
✅ 好用→能用:产品性能好不好?生产流程顺不顺?成本能不能压到市场接受的范围?
数据最有说服力: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,产业化成功率超 80%;没经过中试的,成功率仅 30% 左右。这意味着,跳过中试,就等于让科技成果直接 “跳悬崖”—— 好看的创新,可能死在 “量产难、成本高、质量差” 的现实里。
二、中试平台:为什么现在被 “重点培育”?
过去,很多创新死在 “最后一公里”:实验室论文发了、专利拿了,一量产就出问题 —— 要么工艺不稳定,要么成本高到卖不动,要么质量失控被退货。这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 “死亡之谷”,而中试平台,正是填平这个 “山谷” 的桥梁。
现在工信部大力推进中试平台,背后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:
产业竞争倒逼
全球产业链博弈加剧,中国要从 “制造大国” 变 “制造强国”,必须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。没有中试支撑,“卡脖子” 技术突破后,依然会卡在 “量产难” 上。
创新效率升级
过去靠 “试错式量产”(先建工厂、再改工艺),成本高、风险大。中试平台把 “试错” 前置到实验室阶段,用最小成本验证最大可能性,让企业少走弯路、少踩坑。
中小企业的 “救命稻草”

大企业有能力自建中试产线,但大量中小企业缺资金、缺技术、缺经验。公共中试平台的存在,能让中小企业也能 “借船出海”—— 用共享资源完成创新转化,避免 “因为中试门槛高,只能放弃创新” 的困境。

三、中试平台做什么?科技成果转化的 “全链条验证”
别以为中试只是 “走流程”,它的作用贯穿技术、生产、市场三大维度:
1. 技术验证:把 “纸上创新” 变成 “能用的技术”
实验室里,研发人员关注 “能不能做出来”;中试阶段,要解决 “能不能稳定做、批量做”。比如:
材料领域:实验室做出的 “高性能合金”,中试要验证在不同温度、压力下,生产出来的材料性能是否一致?
电子领域:芯片设计完成后,中试要验证 “流片” 良率、封装工艺是否可靠,避免量产时大规模报废。
2. 生产验证:把 “手工样品” 变成 “工业产品”
实验室做样品,可能靠 “手工精细操作”;量产需要 “机器规模化复制”。

中试要解决:

生产流程是否标准化?(比如:化工产品的反应时间、温度、催化剂比例,能不能写成 “生产说明书”?)

质量管控是否可复制?(手工做 1 个没问题,机器做 1000 个,怎么保证每个都合格?)
设备适配性如何?(实验室用小型设备,量产要换大型设备,工艺能不能适配?)


3. 市场验证:把 “技术产品” 变成 “商品”
中试不只是 “技术验收”,还要算清楚 “经济账”:
成本能不能压到市场接受?(比如:实验室做一个产品花 1000 元,中试要验证能不能通过规模化生产,把成本降到 100 元,让消费者买得起)
市场需求是否真实存在?(中试阶段可以小批量试产、试销,验证产品有没有人要,避免 “技术自嗨”)
四、中试平台的未来:产业创新的 “新基建”
工信部推进中试平台梯次培育,本质是在打造产业创新的 “新基建” :
对企业:降低创新门槛,让 “想法” 更快变成 “产品”,少花钱、少担风险;
对产业:加速 “卡脖子” 技术落地,提升中国制造的 “硬实力”;
对国家:打通 “创新链 - 产业链 - 价值链”,让科技成果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 “发动机”。
或许你会问:中试平台离普通人远吗?其实很近 —— 你用的手机、穿的衣服、开的汽车,背后都可能有中试平台的功劳。每一个稳定、好用、实惠的产品,都离不开中试阶段的 “千锤百炼”。





未来,随着中试平台的普及,我们或许会看到:更多 “实验室黑科技” 变成 “货架上的商品”,更多中小企业能 “用创新吃饭”,中国制造也能真正贴上 “高质量、高科技” 的标签。而这一切,都始于对 “中试” 这个关键环节的重视 —— 毕竟,没有 “中间站” 的摆渡,创新永远到不了彼岸。


主管单位:塔城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主办单位:塔城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
运营单位:塔城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办公地址:新疆塔城市塔尔巴哈台路25号市政府综合楼
联系我们:0901-6689015